为什么要信耶稣?
Josh McDowell对耶稣基督毫无兴趣。因为幼年遭遇性虐待,Josh在进入大学以后开始沉迷于各种派对,追逐情感刺激和社会地位。
有天,在学生会午餐时,Josh旁边坐了一个绿眼睛的姑娘,带着极具感染力的笑容,光芒四射。出于好奇,Josh问道:“为什么你看起来和其他人这么不一样呢?!”完全出乎
Josh意料,这个活力满满的大学生回了四个字:“耶稣基督!”[1]
Josh不禁反问道:“耶稣基督?得了吧你,少跟我来那套。宗教啊,教堂啊,圣经啊,我统统受够了。所以,收起宗教那一套吧。
姑娘看起来丝毫不诧异,只是平静地回了个:
“先生,我说的不是宗教,而是耶稣基督。”
Josh一时语塞。他不懂为什么2000年前的一个男人能给现代人的生活带来意义。然而,对面就是一个信仰基督教的女士,提起耶稣,那口气就像是赋予了她生活意义和幸福的大活人一样。
耶稣能赋予人类的生命意义吗?
Josh一直假装幸福,但内心深处,他就像是“在波涛汹涌大海上的一叶孤舟,随波逐流,无依无靠。”[2] 但是,午餐桌前的朋友们看起来真心幸福,活得有意义,不受外部环境的影响。
时不时地,绝大多数人都会陷入对人生意义的思考中。你是否也曾在漆黑的夜里,凝视天空,不禁好奇到底是谁把这些钻石般的星星放上去的?又或者夕阳余晖中,忍不住去想人生最大的命题?在Josh迫切寻求人生意义的过程中,三个问题在他心头挥之不去:
“我是谁?”
“我为什么来到世界上?”
“我将去到哪里?”
这个充满感染力的学生的话,让Josh陷入沉思——关于耶稣基督的那些话是否是真的?他是持怀疑态度的,如他在回忆时所说:“我一直觉得绝大多数的基督徒都是傻子。但是这些人不断地挑战我的想法。最后,我接受了挑战,但这么做只是为了证明他们是错的。”[3]
Josh开始阅读圣经新约中耶稣那些激进的言论。例如,耶稣称“人看见了我,就是看见了父。”(约翰福音 14:9)他还说,“若不借着他,没有人能到父那里去。”(约翰福音 14:6)
Josh觉得奇怪——一个凡人怎么能说出这样的话。如果耶稣真的只是个凡人,他如何能过着无罪的生活,掌控自然,又对世人怀着无条件的爱呢?
Josh怎么能确定这些关于耶稣的事迹真实可靠呢?他承认:“我不确定这些有证可考。”
Josh开始寻求证据,以便证实或者证伪耶稣惊世骇俗的言论——他将从死中复活。在他看来,如果耶稣真的能胜过死亡,那么耶稣其他所有言论也一定站得住脚。
所以,Josh花了700多个小时调查有关耶稣复活的证据。Josh解释了为什么复活的证据对于他寻求真相至关重要。“我得出了结论,耶稣基督复活是强加给人类大脑的最别有用心,最邪恶无情的骗局,不然就是最不可思议的史实。”[4]
一番调查以后,Josh证明了耶稣肉体的复活的确是鲜活的事实(更多详情请参阅)他这样写道:“最终,我不得不承认耶稣基督的身份一定如他自己所宣称。”
但是,Josh还是怀疑耶稣是否能能让他从困扰的生活中找到意义。
Josh对于人生意义和幸福的渴望是全人类的追求。多数人试图通过声望、成功和物质寻求人生的意义。史上最畅销女歌手——麦当娜发现声望并不能给她带来快乐。她亲口承认:
“很长很长一段时间,我认为声望、财富和公众认同能为我带来幸福。但某天你如梦初醒,意识到这些并不能⋯⋯总是感觉少了一些什么⋯⋯我一直希望寻求真实恒久的幸福,以及获得它的方式。[5]伟大的科学家——Blaise Pascal发现寻求人生意义是全人类的共同目标,只有上帝能帮助人类实现它。他这样说道:“每个人心里都有一个缺口,这缺口只有上帝能填补。”[6]
像麦当娜一样,人类穷其一生都在试图填补心灵的缺口。一些人沉迷于性。一些人把接受教育看做是人生的全部重心。还有一些人在物质中寻找答案。麦当娜曾经认为声望、财富和公众认同就是全部的答案,但是最终证明无一可行。
很多人认为上帝像是《星球大战》中的非人类的能力,理由是“他冥冥中存在,高高在上,但却对我们漠不关心。”然而,既然上帝创造了我们,那么也只有祂才能填补我们内心的空虚。一个非人类的上帝不可能满足我们的关系需要。
Josh开始研究耶稣关于上帝的言论。耶稣说过上帝跟我们是有关系的,但又绝不止于此。他有所思,有所见,还对我们有所训诫。在《约翰福音》17章耶稣跟父的祷告中,他提醒世人上帝认识我们每个人,并且爱每个人。
上帝是慈爱的
你是否想过上帝如何看待你?他是否是个暴君,只等你跌倒,然后审判你?他是否冷漠,对你毫不关心?耶稣告诉世人,上帝不以长相、才智、名声、种族、财富、成功与否评判人,他爱每个人。
耶稣绝对不是评论人的宗教领袖。尽管也谴责罪人,但耶稣通过跟他们接触、医治病人和服事那些被认为不配的人来彰显神的大爱。
耶稣告诉世人,上帝是我们在天上的父,无条件地爱着我们。很多人家庭不完整,从小失去父亲,所以很难体会父母无条件的爱。Josh就是这样,父亲是当地有名的酒鬼,Josh从小缺少父爱。
相反地,耶稣把上帝的爱比做最完美的父亲的爱。一个好父亲希望他的孩子得到最好的,为孩子做出牺牲,并且供养孩子。但为了孩子好,他也会对孩子进行必要的约束。
耶稣通过一个拒绝父亲关于人生教导和意义的逆子的故事
表现了上帝的爱(路加福音 15;11-32)。傲慢而任性的儿子要停止做工,只想“肆意狂欢”。等不及从父亲那里继承家业,他坚持要求父亲将他那份分给他。
在耶稣的故事中,父亲答应了儿子的要求。但后来儿子的境况急转直下。任意放荡后,家财耗尽,这个逆子只能去农场放猪。很快,他窘迫到只能吃猪食。尽管沮丧又不确定父亲是否会重新接纳自己,他还是打了包,往家走。
耶稣告诉世人,父亲不仅接纳他,还跑出去迎接他。他抱住任性的浪子,毫不责备,还欣喜若狂,为儿子举办了丰盛的筵席。
有趣的是,虽然父亲深爱着儿子,但是他却没有阻止他叛逆的行为。他任由爱子受苦,并且承受叛逆带来的苦果。同样的道理,经文里记载上帝的爱从不妥协,总是要给我们最好的。他让我们承受自己行为的后果。
有人说,上帝的爱如此深厚,我们可以在这一世忽视或者拒绝他,并且不用承担后果。但是耶稣教导世人,纵使上帝无条件地爱世人,他也绝不会做出有违其公义本性的事情。本性是人的内心深处。耶稣称,上帝的本性是绝对圣洁的。
上帝是圣洁的
在圣经中,上帝被指“圣洁”达近600次。圣洁是说上帝的本性是绝对纯粹而良善的,绝无瑕疵的。上帝绝不接受有违其圣洁道德准则的心思。上帝绝不会违背其圣洁的本性。
上帝的圣洁意味着他绝对不允许罪的存在。我们可以把上帝的圣洁看成是一条清澈干净的山泉,而人类的罪则像是一条被污染的泉水。罪跟神的本性是相斥的,因此上帝恨恶罪。对他来说,罪就像是污染的水源。
但如果上帝是圣洁的,恨恶罪的,他为什么创造我们,到底对我们有什么样的计划呢?
神对我们有什么样的计划呢?
据圣经记载,你我都是上帝伟大计划的一部分。根据神的道,祂在我们身上的心意超越人能所想。
“就如神从创立世界以前,在基督里拣选了我们,使我们在他面前成为圣洁,无有瑕疵;又因爱我们,就按着自己的意旨所喜悦的,预定我们借着耶稣基督得儿子的名分⋯⋯(以弗所书 1:4-5,J. B. Phillips译本)
想象一下,那个宇宙万物的造物主——祂创造了每一颗星星,许我们壮观的落日、雄伟的山脉、广阔的海洋以及美妙的音乐,给作为祂儿女的我们享用。此外,祂还为祂的儿女在天上预备了比世间更丰盛的恩典。
自由选择的权力
和所有为孩子们精心准备圣诞礼物的父母一样,上帝也为我们预备了丰盛的未来。同时,正如耶稣故事中的父亲接受他儿子的叛逆一样,上帝从不强迫我们接受祂的爱和祝福。
在电影《复制娇妻》中,软弱、贪婪、欺骗和杀戮成性的男人们制造出了顺服的机器人,以取代因天性解放而被视作威胁的妻子。即使这些人据说也是爱妻子的,但是他们最终还是选择了顺服的玩具机器人。
上帝本也可以用同样的方式——像造机器人一样造人,把爱、顺服、崇拜
写进程序里,我们就会像是听话的小木偶一样。然而,那样强制性的爱和顺服将变得毫无意义。所以上帝给了我们自由选择的权力——是否爱和顺服祂。
C. S. Lewis解释了为什么自由选择是上帝计划的重要部分,
“既然是自由的,为善和为恶都是可能的。自由意志意味着为恶的可能性。那么为何上帝依然让我们自由选择呢?虽然意味着为恶的可能性,但同时只有自主选择的爱和善才有意义的。[7]
抵挡神的救赎计划
我们生活在一个受自然规律支配的宇宙。美国9/11事件中,《今日美国》预测会有200人在大火和浓烟中从世贸中心北楼的101到107层坠楼丧生。十秒之内,他们都死于万有引力定律。
上帝不仅仅创造了万有引力定律等自然规律,祂还给我们定立了道德标准来约束人和神以及人和人之间的关系。上帝定了十诫,通过摩西告诉世人要完完全全遵守祂的戒律。
十诫告诉我们,要爱上帝胜过一切、不可撒谎、不可偷盗、不可奸淫、不可贪恋他人财物。概括地说,即我们要全心全意爱上帝,并且爱人如己。
不幸的是,没有人能达到上帝的标准。我们都或多或少地违反了上帝的道德标准。要么是主动违背,要么是被动漠视。圣经中将不守诫称为“罪”,其字面意思是“没有命中目标”,就像是射箭射偏了一样。因此,我们的罪破坏了我们和上帝的关系。
借用射箭的比喻,我们“没有命中”上帝造我们的目的。根据圣经,“世人都犯了罪,亏缺了神的荣耀。”(罗马书 3:23)
尽管一些不敬的电视节目和喜剧演员称,上帝漠视我们的罪。而事实却是,上帝的本性和绝对的公义决定了世人一定会受到神的审判。罪的代价是死亡。圣经宣判世人都因违背了神的诫命而犯了罪。
“有一位要来”
是否有办法解决我们有罪的问题呢?如果没有,就意味着我们将跟上帝的爱永远分离。然而,有上帝就有希望。
“从旧约的最开始,就预示了希望和期待,就像是不断走近的脚步:有一位要来!随着先知们一遍又一遍的预言,这种希望不断加深:有一位要来![8]
神秘的这一位到底是谁呢?耶稣降世前的700多年前,上帝就通过先知以赛亚告诉世人耶稣将是我们的救世主。上帝将以婴孩的样式访问地球。以赛亚这样说道:
将有一婴孩因我们而生;有一子赐给我们。 政权必担在他的肩头上; 他名称为‘奇妙策士、全能的神、 永在的父、和平的君’。”(以赛亚书 9:6,新美国标准版圣经)
犹太宗教领袖们知道这个写于耶稣降世前七个世纪的预言,但却参不透上帝是如何化身为人的。
不过,后来在《以赛亚书》中,我们读到一个被称为“全能的神”的人将为我们的罪被钉死在十字架上。
“哪知他为我们的过犯受害,为我们的罪孽压伤⋯⋯我们都如羊走迷;各人偏行己路;耶和华使我们众人的 罪孽都归在他身上。”(以赛亚书 53:5-6,新生活版英文译本)
以赛亚预言后700年,稣基督降生了。耶稣自称是以赛亚口中的弥赛亚,将为世人的罪而死,并将我们带回上帝面前,此番言论震惊了犹太宗教领袖。自称上帝的宣言激怒了犹太宗教领袖,致使耶稣被钉十字架而死。但是他是为了世人而死。
上帝的公义得以伸张
使徒保罗,本是基督教的反对者,向世人揭示死在十字架上的到底是谁,以及他为什么愿意付出生命的代价。
“他本有神的形象,不以自己与神同等为强夺的;反倒虚己,取了奴仆的形象,成为人的样式;既有人的样子,就自己卑微,存心顺服,以至于死,且死在十字架上。(腓立比书 2:5-8,J. B. Phillips译本)
作为神,耶稣是完全无罪的,因此他才有资格替我们死去。然而,只有良善的人才能世人替死,因此上帝需要化身为人。耶稣既是全神又是全人。作为人,耶稣一样会感到痛苦、饥饿,且最终死在罗马人的十字架上。
作家兼圣经学者 A.W.Tozer 解释道:
“耶稣的的确确是人,就像摩西和保罗一样⋯⋯既是人又是神,替世人战斗并胜利了,将世人的债转到自己身上,并且替世人偿还,为我们的罪而死,且三日后,从死里复活,将自由还给世人。除了真正的耶稣基督,没有任何其他人可以行这一切。”[9]
耶稣如何为世人的罪替死不太好理解。也许通过一个司法案件的比喻能更好地阐释上帝的爱和公义的矛盾。
想象一下,你犯了杀人罪(闯大祸了!),
上了法庭。当你走近法官席,才发现法官大人是你的父亲。清楚知道他爱你,你立马开始求情:“爸爸,求你放我一马!”他回应道:“孩子,我爱你,但是作为法官,我不能放了你。”
他备受煎熬。最终,他不得不敲下木槌,宣布你罪名成立。伸张正义决不能妥协,退一万步讲,法官决不能罔顾法律。但因为爱你,他从法官席上下来,脱下袍子,申请要替你受刑。他替你坐上了电椅。
这就是圣经新约里的画面。上帝降下人间,化身为耶稣基督,替我们走向了电椅(即十字架),为了替我们赎罪。
作为造物主(参见《约翰福音 1:1-14》),耶稣不是随随便便被选上的替罪羊来担当我们的罪,而是上帝本尊。直说吧,上帝有两个选择:直接定我们的罪和替我们付罪的代价。在基督里,他选择了后者。
圣经称基督通过替死为世人赎罪为“恩典”。上帝的怜悯免去我们的赎价,而这份恩典我们是不配得的。使徒保罗说:
“因我们还软弱的时候,基督就按所定的日期为罪人死。为义人死,是少有的;为仁人死,或者有敢做的。惟有基督在我们还在做罪人的时候为我们死,神的爱就在此向我们显明了。(罗马书 5:6-8,新国际版圣经)
但到此,救赎并没有完成。我们每个人必须回应耶稣白给的恩典。他不会强迫我们接受。
世人有选择的权力
我们一直都在自由选择——穿什么、吃什么、做什么工作、跟谁结婚等等,在跟上帝的关系上,也一样。作家Ravi Zacharias如此写道:
“耶稣的消息表明每个人对神的认识不是生来就有的,而是通过有意识的选择按照神的旨意生活。[10]
耶稣是人类历史上唯一超越死亡的人。也就是说,只有他才值得信仰。耶稣说永生是祂通过替死白给世人的礼物。
然而,和所有礼物一样,只有我们自己接受了,上帝所赐的永生才会变成我们的。所以,说到底,这都是世人自己的选择。永生岌岌可危。世人通常有以下三种态度:
- 漠视他、
- 抵挡他,或者
- 接受他。
漠视耶稣
很多人漠视耶稣是因为他们每天忙于追逐自己的人生目标。Chuck Colson就是个很好的例子。39岁,他就成了总统的助手。他是尼克松任期时的“狠角色”,处理棘手问题驾轻就熟。然而,1972年水门事件让他身败名裂,他的世界忽然坍塌了。
之后,他在书中写道:
“我太过关注自己了。我……成功的时候,从来不曾感谢上帝,不曾感激他的恩典。我从未想过有远超越自我能力的神秘力量存在,或者说,即使某些时刻有想过,也从未想过他跟我有任何关系。”[11]
Colson道出了很多人的心声。人们很容易在快节奏的生活中迷失,忽视上帝的存在。但却不曾想到忽视上帝慷慨无私地救赎和直接抵挡是一样可怕的后果,即我们的罪和债还未偿还。你确定要承担这样的风险吗?
抵挡耶稣
说到抵挡耶稣,人们总能说出有各种理由。
然而,Ravi Zacharias走访了数百所高校,跟无数的学者辩论,结果,他发现大多数的人之所以抵挡上帝,最重要的原因是出于道德考虑。他们不希望任何人,甚至是上帝,来干预他们的生活。他这样写道:
人抵挡上帝,不是因为理解不了,也不是因为缺少证据。之所以拒绝,更多是因为出于道德,拒绝承认自己对上帝的需求。[12]
耶稣不会强迫任何人接受他。然而,抵挡他将会使你和上帝的爱和恩典永远分离。怀疑论者C. S. Lewis认为这个代价实在是不能承受。
接受耶稣
著名哈佛学者Lewis,出于对道德自由的需要,在教学生涯中一直在抵挡上帝。对于真相的求索最终将他引向了上帝,Lewis解释了对于耶稣的接受不仅仅是承认和尊重历史事实。他这样写道:
“堕落的人不仅仅是需要改善的不完美的造物。他是个需要放下成见的叛军。放下成见、向上帝顺服,承认自己有罪……这就是基督徒的悔改。”[13]
Colson“悔改”了。在水门事件曝光后,Colson开始读朋友送的Lewis的《返璞归真》。律师出身的他拿出了一个黄色法律本,开始记录Lewis的观点。Colson回忆道:
“我知道我的时间到了……我真要毫无保留地接受耶稣基督是我的主吗?就像是面前有扇门,除了通向门的路,再无其它道路。我可以走进门内,也可以留在门外。这时候,再用“可能吧”或者“我需要更多时间”这种借口,真的是可笑了。
“一个周五早上,我一个人独坐海边,忽然口中冒出了一串我自己都不是很明白的话:‘主耶稣,我相信你。我接受你。请临到我的生命,我将终身侍奉你。[14]
Colson发现,耶稣基督一下子回答了“我是谁?”、“我为什么来到世界上?”、“我将去到哪里?”三个困扰他的问题。
上帝的友谊和永生的馈赠都是白白施与的——只要你接受,因为他已经完全偿还了我们的债。但是我们必须自己选择接受。
你做好准备接受上帝白给的恩赐了吗?也许正像Josh McDowell、Chuck Colson,以及许多其他人一样,你倍感空虚。上帝可以填补你内心的空虚,并且瞬间改变你。他造你的初衷是许你充满意义和指望的生命。耶稣说过,“我来了,是要叫羊得生命,并且得的更丰盛。”(约翰福音 10:10后半节)
当你把自己交给耶稣基督,祂就赦免你所有的罪——过去的、当前的,以及未来的,并且接纳你为祂的儿女。作为祂的爱子,在地上祂给你有意义和指望的生命,在天上祂给你神国的永生。用上帝的话说,即“凡接待他的,就是信他名的人,他就赐他们权柄做神的儿女。”(约翰福音 1:12)
只要你想祂认罪悔改,请求祂做你的救主和主,你就能接纳祂进入你的生命。在《启示录 3:20》中,耶稣这样说:
“看哪,我站在门外叩门,若有听见我声音就开门的,我要进到他那里去,我与他,他与我一同坐席。(启示录 3:20, 新国际版译本)
上帝能够听见你。他明白你的心,并不在意你口中的话,而是看重你的心。祷告大概是这样的:
“亲爱的上帝,我渴望认识你,渴望和你永远在一起。谢谢你,主耶稣,为我在十字架上而死。我打开生命的门,接纳你为我的救主和主。请你掌管我的生活,改变我,让我活成你喜悦的样子。”
这些话能表达你的内心吗?如果能,请用上面的话,跟上帝沟通吧。
一旦你接纳他进入你的生命,耶稣会赦免你的罪,成为你最好的朋友,并且将你带回上帝面前。保罗是这样说的,
“你们从前与神隔绝,因着恶行,信里与他为敌。但如今他借着基督的肉身受死,叫你们与自己和好,都成了圣洁,没有瑕疵,无可责备,把你们引到自己面前。(哥罗西书 1:21b-22a,新生活版英文译本)
在决定信奉耶稣以后,他解释了耶稣是如何帮助他走出不安和焦虑的。他的人生就此改变。
“信奉耶稣后没几个月,我精神逐渐平和了。别误会,我不是说内心的冲突完全消失了。跟耶稣恢复关系不意味着冲突消失,而是意味着我可以应对这些冲突了。这是任何事情都换不来的。”[15]
Josh发现耶稣是可以回答他人生的困惑:“我是谁?”“我为什么来到世界上?”以及“我将去到哪里?”
作为上帝的儿女,你在基督里重生了,无论你做什么,或者想什么,永生都是归于你的。然而,你还是会遇到诱惑、困扰甚至失败。我们若认自己的罪,神是信实的,是公义的,必要赦免我们的罪,洗净我们一切的不义。(约翰一书 1:9)
耶稣永远不会离弃你,因为你接纳他走进你的生命,你将经历他的赦免、平安、指望和能力。
- 赦免:必要赦免我们的罪。(约翰一书 1:9)
- 平安:耶稣留下平安给我们。(约翰福音 14:27)
- 指望: 要叫我们末后有指望。(耶利米书 29:11)
- 能力:圣灵降临在你们身上,你们就必得着能力。(使徒行传 1:8)
非常重要的一点,耶稣对你的爱,不取决于你有多好,或者你的个人感受。那种接纳耶稣进入你生命时的强烈感受可能不会总是伴随你,但耶稣会一直伴随你。
有牺牲精神的爱
青年领袖Samantha Tidball讲述了她十几岁时的恋爱经历——她交过几任男朋友,但每一任都是几周以后就厌倦了。她意识到追求的过程给她带来强烈的情感刺激,但这种激情总不能持续。同样的情况也发生在了她和耶稣的关系上。
当最初高涨的情感降温,Samantha再次感到内心的空虚,又会不自觉地去别处寻求刺激。她知道上帝爱她,但不能时时刻刻感受到。在一篇博客中,她如此写道:
“我意识到我不能强迫自己感受。但我会思考,并确信上帝的的确确爱我。我相信耶稣在《约翰一书 4:9-10》中所说,‘神差他独生子到世间来,使我们借着他得生,神爱我们的心在此就显明了。不是我们爱神,乃是神爱我们,差他的儿子为我们的罪做了挽回祭,这就是爱了。’
如果耶稣为了你我而死,这说明我们有什么样的价值呢?耶稣说过,‘人为朋友舍命,人的爱心没有比这个大的。’(约翰福音 15:13)显而易见,耶稣爱我们胜过自己的生命,没有比这更大的爱心了。
新动机
使徒约翰解释了耶稣的爱如何激励我们要完完全全为他而活。“原来基督的爱激励我们;因我们想,一人既替众人死,众人就都死了;并且他替众人死,是叫那些活着的人不再为自己活,乃为替他们死而复活的主活。”( 歌林多后书 5:14-15,新国际版)
为耶稣而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乃是长长久久的事情。是一辈子的事情,随着时间的推移,你会发现自己越来越像他。在基督里活,使主喜悦你,最好的方式就是在生活中建立以下的日常习惯:如果你决定跟随基督开始新生活,我们鼓励你多读、多回顾、多记他美好的应许,这些都在他的道——圣经中。
- 每天学习神的道。
- 每天通过祷告跟神接触。
- 学习在每天的生活中都信任并且顺服他。
- 在以基督为中心,学习圣经的教会中跟众多兄弟姐妹一起敬拜他。
- 在一言一行中,跟他人分享主的爱和恩典。
上帝一定会保佑你!
“就当放下各样的重担,脱去容易缠累我们的罪,存心忍耐,奔那摆在我们前头的路程,仰望为我们信心创始成终的耶稣。(希伯来书 12:1-2,新生活版英文译本)